跳到主要內容

1911年世紀大颱風:風災中建築的故事──臺灣鐵道旅館

1911年8月25日至28日,B051號颱風來襲,臺北測候所於8月25日發布暴風警報,並於26、27日連續追報。B051號颱風閃過臺灣中央山脈屏障,直掃臺灣西南部,重創南臺灣。當B051號颱風離臺不久,天患未息,B052颱風旋即來襲,8月31日,B052號颱風直撲臺灣北部,連日大雨造成臺北市區淹水,不耐水侵的土埆厝因浸泡軟化而崩潰倒塌,造成慘重傷亡及市區廣泛的破壞,對北部造成極為嚴重的災情。

而在這次災情中,三樓磚造大型建築臺灣鐡道旅館,不僅挺過大風雨的侵襲,也因為建地廣大加入臨時的救災行列,除了收留災民避難,更成為當時的救助點之一。

B052颱風逐時路徑圖

B052颱風逐時路徑圖 

在大量的臺北災情影像中,聳立街頭的「臺灣鐵道旅館」成為極為顯著的焦點,華麗壯觀的建築身處水鄉澤國之中,形成強烈的視覺張力。而第五任臺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乘馬車涉水視察災情,行經臺灣鐵道旅館的景象,更成為此次災情中的經典畫面。臺灣鐵道旅館是什麼樣的建築?為何出現在臺北市街?又在災情中扮演什麼角色呢? 

佐久間總督乘馬車於臺北城內鐵道旅館附近視察

佐久間總督乘馬車於臺北城內鐵道旅館附近視察

 (出自《臺灣暴風雨被害慘狀光景寫真帖 第一》,1911年。資料來源:中央研究臺灣史檔案館,經「臺灣古寫真上色」數位上色」)

 

鐵道旅館怎麼來的?

要談「臺灣鐵道旅館」的身世,就不得不提到臺灣縱貫鐵道的來龍去脈。日本治臺初期,面對基礎建設匱乏的臺灣,治理難度極高。除了令日本政府傷透腦筋的傳染病問題,交通建設的落後也是另一大難題,清國時期建設的鐵道僅有基隆到新竹,且實用性不高,人員、軍隊要調動,南北往來單程往往就需要一個月。在這種情形下臺灣總督府對鐵道的需求若渴,展開各種基礎調查研究,並在兒玉源太郎總督上任後聘請後藤新平擔任民政長官,成為臺灣經營的實質總舵手。後藤新平除了兼任初期的鐵道部部長,還找來了長谷川謹介等在日本鐵道建設經驗豐富的優秀技術人員加入。 

受後藤新平邀請擔任鐵道部技師長的長谷川謹介,肩負建造縱貫線鐵道的重任,將原本以軍用為主的鐵道,規劃納入了商業及民用營運考量。縱貫鐵道由基隆、高雄南北分別開始往中部建設,而原本清代的鐵道經過大幅度的調整重建,避開容易崩塌、維護困難的路段,浩浩蕩蕩展開龐大工程。在建設過程中已完成的路段即先行營運,也因此南北兩端的車站啟用年代都比較早。工事在長谷川謹介果決明快的決策風格下快速推進,在1905年就已經完成大部分路線,僅剩工程難度較高的幾個路段還在進行,已可透過部分路段轉乘臺車等方式接駁達成間接南北接續交通。

當鐵道於1905年可透過接駁,間接南北貫通,加上各地城鄉道路、輕便軌道不斷拓展,觀光旅行的概念也開始在臺灣萌芽。另隨著臺灣現代化進程邁進,工商經濟加速發展,與日本本土間往來日趨頻繁,「臺灣需要一個現代化旅館」這樣的聲音也隨之浮現。1907年臺灣總督府鐵道部就在現今臺北車站前的館前東路(即當時的府後街)開始動工興建臺灣鐵道旅館,該年10月8日的《臺灣日日新報》曾有如下報導:

鐵道旅館之設計

臺北旅館之建設。既屢誌報端。此次全部之設計。經告就緒。其工事費約需二十四萬圓。竣工期豫定於明年十月頃。目下基礎工事將告竣成。玆就內容重要之點。細記如左。

▲位置及屋宇

位置即在臺北停車場前面大路之東側。以府後街一丁目一區劃之全部充之。其坪數約三千餘坪。屋宇係以煉瓦造成三層樓。背面之一部則建為平家。屋宇之一部。設有地下室。此坪數約有五百九十五坪。正面面于大路。

▲樓下之部

樓下之區劃。

(一)玄關二十六坪六合。(*註1)

(二)廣間四十四坪九合餘。(*註2)

(三)擊球室三十八坪八合餘。

(四)食堂十九坪九合餘。

(五)食堂二十坪九二合餘。

(六)大食堂七十三坪八合餘。

(七)客廳一室二十二坪九合。

(八)喫煙室十九坪九合餘。

(九)讀書室九坪九合餘。

(十)職員室七坪二合餘。

(十一)理髮室

備有球床三臺。更設有酒場。可得隨意飲食。食堂二室充為小集會。以供旅客竝臨時客之食膳。大食堂可容百五十人以內之餐宴。及三百人以內之立食饗宴。尚備一客室。以供旅客及宿泊人面會之需。其設備洵可為周到矣。

▲二層樓及三層樓之部

二層樓之間數

(一)廣間四十五坪九合餘。

(二)集會室二十七坪。

(三)客室十室四十坪餘。

(四)寢室九室十四坪三合餘。

(五)給士室七坪六合餘。

三層樓之總坪數。與二層樓相同。即客室十六。給仕室一。(*註3)。讀書室一。置物室一。而二層樓之廣間。係為陳列本島產品。欲紹介臺灣物產於旅客者。其集會室。則為供笑談雜話或室內之遊戲雲。

▲地下室之部

地下室。係用以藏置旅客之貨物。及旅館所用什品器具等類。

*註1:合,指0.1坪

*註2:餘,指多、大約之意

*註3:給仕室,指工作人員休息的地方

隔年(1908年) 2月28日刊出的報導,則有更接近營運的細節內容:

鐵道旅館

鐵道部所經營之鐵道旅館。既屢如所報。頃已在臺北停車場前大路東畔。從事建築。其位置係以府後街一丁目一帶充之。總坪數約三千餘坪。皆以鍊磚建之。

樓凡三層。備極壯麗。背面一部。則建平家。餘一部復設有地下室。豫定總坪數六百廿一坪。其正面正適對大路。誠交通至便之地位也。階下於玄關之次。又有裝飾美麗之廣廈。設打毬床三。內一床為英國式。附有多數之異品。興味最多。

其食堂室。可以供小集會及臨時賓客之食膳。至於大食堂。則有宴會之立食場。可容百五十人以外。迄三百人以內。又有應接室可以供宿泊者之面談。外此尚有讀書室備置內外新書及新聞雜志。又有理髮室特招在帝國旅館最稱諳練之小川理髮師從事之。(該氏現在停車場。營高等理髮。常博官紳之好評。其在層樓之廣廈。則陳列臺灣物產及製作品。為旅客之紹介。

其他尚有集會室一間。客室二間。寢室十一間。給仕室一間。其到三層者。亦有客室十六間。給仕室一間。讀書室一間。全體皆壯麗而堅牢。降至寢具食室等。概無不注意精選。於室內之裝飾。亦各高尚而優美。其館內悉點電燈。庭園則偏植本島之草木。四時蒼翠。百花爛熳。戶外又設有運動。

料理則以法國流庖廚有經驗之庖丁擔當之。飲料又常備有各國高等酒類數十種又其宿泊之法。凡照歐洲風約束者。所僦之屋。皆徵以規定之料金。於食事喫茶入浴等事。乃就實際之料金而追算之。茶代則一概不取。蓋其料金之內定者。大抵如左。即寢定室料一室一夜。未滿十二時間者。自一圓六十錢迄三圓五十錢。食事料朝食一圓。晝食一圓五十錢。晚食二圓。喫茶料一名二十錢。入浴室一名二十五錢。理髮料刈髮五十錢。弟髭二十五錢。洗頭亦二十五錢。打毬料則分為二十錢及五十錢。

在臺北市街還維持相當清代傳統風格的狀態下,如此超越時代的設計和營運內容,不愧為為佔地三千坪以上的臺灣第一座西式旅館。(其位置為今臺北車站前忠孝東路一段、東至南陽街、西至館前路、南至許昌街)

1911年臺北停車場(今臺北車站)與臺灣鐵道旅館(下方鐵道ホテル)1911年臺北停車場(今臺北車站)與臺灣鐵道旅館(下方鐵道ホテル)

(出自《最新臺北市街鳥目全圖》,1911年,資料提供:中央研究院臺北市百年歷史地圖)

臺北車站與臺灣鐵道旅館(紅框處)地理關係現貌臺北車站與臺灣鐵道旅館(紅框處)地理關係現貌

(引用自google map街景,2021年)

 

趕在全線通車儀式前完工啟用

1908年4月20日,鐵道部終於克服種種困難,完成最後幾個艱難路段的建設,縱貫鐵道在中部接軌,南北正式貫通。原本動輒上月的南北交通縮短到一天內可抵達,對整個臺灣運轉產生劇烈的加速效果,帶來徹底及長遠的改變。為了見證這個歷史性建設的完工,臺灣總督府計畫於10月24日舉辦盛大通車儀式,地點就選在完成南北接軌的臺中,並邀請日本皇族閑院宮載仁親王前來參加。

閑院宮載仁親王為1895年率領日軍近衛師團來臺卻病逝臺南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之弟弟,由載仁親王來參與盛會也別具意義。為了迎接貴賓,建造中的臺灣鐵道旅館加緊趕工,趕在10月16日通車儀式前完工。這棟極其奢華的臺灣第一西式旅館,也正式登場。

趕在縱貫鐵道通車儀式前完成的臺灣鐵道旅館

趕在縱貫鐵道通車儀式前完成的臺灣鐵道旅館

(原圖出自《閑院宮載仁親王御渡臺御巡視寫真帖》,1908年,經「臺灣古寫真上色」數位上色)

 而載仁親王來臺參與盛會,於鐵道旅館舉辦晚宴,也被記錄在1908年10月的《臺灣日日新報》上:

鐵道旅館夜會大昨夜六時三十分。煙火數發。響入浮空。即見鐵道旅館前。車馬雲集。勳章燦然者有人。肩章爛然者有人。其與綠門及旅館所裝電光相輝映。洵為壯觀。至七時。賓客已滿館中。餘興舞臺前口設觀覽處。除殿下與陪坐貴賓一室而外。左右兩大廣場。均為內外官紳擁擠。幾無立錐之地。至七時十分。開演餘興。自三番叟始。其次為道成寺。方演半齣。忽聞樂聲起。響徹中庭。有一官傳令曰。殿下將臨觀覽場。諸賓鵠立以俟。頃又云。殿下已少憩。眾復坐如初。先是七時三十分。閑院宮殿下啟輿就道。憲兵警部為先驅。大津總長為先導。至七時五十分駕到。鐵道部員整列於門外。佐久間督憲大島長官谷川鐵道部長等。亦佇立於門內廣室。恭為奉迎。殿下直入休憩室云。鐘鳴八下。道成寺之劇。方演至佳境。恰好殿下自休憩室降臨觀覽場。眾賓起立敬禮。殿下沖挹為懷。殷勤回禮。然後徐就中央大椅。與眾賓同觀餘興。約經兩少時。奏御前清音。及高砂名勝唱舞。督憲恭請殿下臨第一號餐堂。其他眾賓亦至所指定餐堂。時已鐘鳴十下。君代之樂洋洋作。一二三各食堂。靜肅無譁。樂闋。乃開宴。陛下萬歲之聲。響徹餐堂。三唱三和。全館口撼。少頃。督憲巡各餐堂。對眾賓敘禮。舉觴而言曰。蒙殿下俞允。於玆祝賁臨諸位之健康。眾賓亦舉觴而頌督憲萬歲。酒飲三巡。主客盡歡而止。至十一時。殿下旋駕。督憲與方伯等恭送至大廳前。眾賓亦徐徐而歸。是晚閩督所派賴知府亦往與會。在第一號餐堂。與殿下同室。是亦可謂異數之榮矣。

 

鐵道旅館與1911年大颱風

1911年8月30日至9月2日,B052颱風來襲期間,強風雖造成一定程度破壞,但最主要的災害是因豪雨造成淹水而造成。8月30日半夜到8月31日半夜降下之豪雨造成北臺灣嚴重淹水,大量的土埆厝浸水後結構軟化崩塌造成極為慘重的傷亡。在這場災情中,磚瓦造的臺灣鐵道旅館卻是在水鄉中屹立不搖,並扮演了安置災民的角色,《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11年9月6日報載:

大昨日市內被賑粥諸罹災者。城內四十人。艋舺四百人。鐵道旅館及臺北廳內收容亦約六十人。其移于鐵道旅館後陸軍倉庫者。即住于古亭庄川端者。皆計畫急造其茅屋云。

在一連串的臺北災情影像中,臺灣鐵道旅館成為其中最醒目的建築。在佐久間總督乘馬車在淹水成一片水鄉澤國的臺北市街勘災影像中,途經臺灣鐵道旅館旁的畫面堪稱經典。而在臺灣鐵道旅館建設的脈絡之中,位於猶如城市入口的臺北車站對面醒目位置,緊鄰清代的臺北府行政中心旁,與臺北車站之間隔著將清代城牆拆除而成的臺北三線道,高聳奢華風格與日本時代初期周遭低矮傳統建築強烈反差形成之視覺張力,居住其中的人民一抬頭很難不對帝國統治的進步與優越性留下深刻印象。而佐久間總督乘馬車勘災以臺灣鐵道旅館作為背景,也呈現出那個時代的特殊氛圍。

可見臺北鐡道旅館不止是當時臺灣最大的洋式旅館,更在城市災難時提供了救助,善盡社會的責任。鐵道旅館在大水災情下迅速恢復營運,9月7日即接待來訪的美國巡洋艦艦長及船員舉辦晚宴。

臺北府後街災情景象,右後背景拍到鐵道旅館臺北府後街災情景象,右後背景拍到鐵道旅館

(出自《臺灣暴風雨被害慘狀光景寫真帖 第一》,1911年。資料來源:中央研究臺灣史檔案館,經「臺灣古寫真上色」數位上色)

 

臺灣鐵道旅館的消失

陪伴臺北走過日本時代的臺灣鐵道旅館,在1936年因臺南成立「臺南鐵道旅館」後更名為「臺北鐵道旅館」。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原本勢如破竹的日軍在1943年後由盛轉衰,臺灣也在1944年底起頻繁遭受盟軍空襲,1945年5月31日的臺北大空襲造成臺北慘重傷亡,臺北鐵道旅館也遭受嚴重破壞。戰後就此消失在歷史舞台之中。

臺北鐵道旅館,在日治時期為臺灣最大規模的鐡道旅館,也是日治時期臺北市重要的建築。自興建後就陸續接待了許多重要的人物,雖然旅館早己消失,但這些人與事的記錄被記錄在歷史中,就如同1911年的B052颱風當時留下的救災照片,見證了一場大風雨對城市的影響,與其在災害中的角色。

 

本文整理:王子碩 審閱:陳信安、陳秀琍 編輯:李耘衣

 

 

修改日期:2023/02/01

瀏覽人數: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