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1911年世紀大颱風:重創南臺灣的颱風風雨有多大?

1911年8月底B051颱風以非常貼近陸地的距離沿臺灣西南部沿海北上,為南部地區帶來狂風暴雨,重創南臺灣!

臺北測候所在颱風侵襲前即發布臺灣南部的暴風警報,各地測候所也進行密集的觀測,記錄下多項驚人的觀測資料。一起來看看這個颱風留下的氣象紀錄~~

 

颱風短暫登陸安平

B051號颱風1911年8月21日於馬利亞納群島(Mariana Islands)北方海上生成,生成後向西移動,到呂宋島東北方海面轉向西北移動接近臺灣南部,26日接近恆春半島後沿著西南部沿岸北上,27日清晨短暫登陸安平後即出海,隨後往澎湖移動,30日在中國福建陸地上消散。

 

路徑

1911年B051號颱風路徑圖

 

暴風警報接連發布

8月25日13時臺北測候所的小型天氣圖中第一次出現此颱風的暴風警報資訊,暴風警報區域涵蓋二、三區,二區指東沿岸南部,包括臺東、恆春;三區指西沿岸南部,包括臺中、南投以南及澎湖。因颱風逐漸接近,石垣島、臺灣南部到香港一帶氣壓也有明顯下降,24小時氣壓降低2~5mmHg(約2.7~6.7hPa)。

 

1911年

1911年8月25日13時臺北測候所小型天氣圖,左上方小圖將二、三區和澎湖都用紅色圈上,顯示暴風警報區域涵蓋範圍。

 

隔日(8月26日)臺灣日日新報首次刊載此暴風警報資訊,內容提及臺北測候所於25日14時20分發布暴風警報,警示天氣不穩定,應警戒二、三區(南部一般)之沿海,同時也說明颱風中心在呂宋島東北方的海上,往西北進行。

 

警報出

 

警報敘述

 

暴風警報

1911年8月26-28日臺灣日日新報有關暴風警報內容。

(由上至下分別出自《臺灣日日新報》1911年8月26日,日刊7版;1911年8月27日,日刊2版;1911年8月28日,日刊1版)

 

8月26日、27日臺北測候所又連續兩天發布暴風警報追報,臺灣日日新報也都在次日(27日、28日)刊載暴風警報訊息,8月27日的報導中說明26日的暴風警報已擴及一區(北部),也記載颱風的位置、移動速度和方向,以及測候所觀測到的低壓紀錄;8月28日的報導清楚的指出27日5點颱風的位置在安平附近。

當時的天氣圖中有每天3次的詳盡觀測資料,從天氣圖上看到颱風接近臺灣的過程中,強度迅速增強,臺灣各地量測到的氣壓明顯下降,尤其是恆春在8月26日下午1點到晚上9點的8個小時內氣壓就降33.4mmHg(44.5hPa)。

 

1911/8/26

 

1911/8/27

1911年8月26日、27日天氣圖,圖中由左至右分別為5點、13點、21點的資料。

 

快速呈上暴風報告初報

暴風離開後,臺北測候所很快的完成初步的暴風報告,並刊登於9月1日臺灣總督府府報,報告中指出此颱風在26、27日侵襲南部,暴風中心經過恆春至臺南沿海,因此造成猛烈的風雨及很大的災害,風雨也造成恆春電信不通,故此初報中並無恆春的資料,多以臺南測候所的觀測資料為主。

報告中描述了颱風的路徑,說明臺北測候所在24日觀測到颱風的徵兆,25日早晨颱風在呂宋島東北方海面,往西北移動,26日晚上9~10時最接近恆春,27日4時30分至5時登陸臺南安平。此暴風報告更詳列臺南測候所在颱風接近臺南時以及影響臺南最劇烈時刻的觀測資料,最密集時高到達15分鐘一次,也因此完整看到氣壓驟降、風速大幅增強、風向明顯改變等現象。27日半夜0點時臺南風速並不大,但隨著颱風往西北移動接近臺南,臺南的風向由北北西風、北風轉東風,當颱風逐漸往西北遠離臺南,臺南的風向也轉為偏南風,臺南觀測到最大風力的時刻在27日4時45分,最大平均風速達54.5 m/s(經校正後為38.2m/s),1風向為南南東風(此報告誤植為南北東風)。報告還特別提及,這是在臺灣觀測到的第三大的風速紀錄,前兩次分別為1898年9月30日澎湖觀測到56.4 m/s(經校正後為39.5m/s),2和1910年8月29日恆春觀測到56.8 m/s(經校正後為39.8m/s)。3

此報告中記載27日4時45分觀測氣壓為726.8mmHg(968.1 hPa)是此颱風在臺南觀測到的最低的氣壓紀錄,也是臺南風速最強的時刻,而當日(27日)臺南日累積雨量高達382mm(後續的暴風報告修正為384.9mm)。隨著颱風遠離臺南,持續往西北移動,接近澎湖附近,臺中測候所觀測到最大風速僅10.3 m/s,澎湖僅23.0m/s,但28日臺中測候所量測到的日降雨量也高達327mm(後續的暴風報告修正為319.6mm)。

報告中可見當時常用的單位,氣壓使用單位為mmHg (毫米汞柱),不像現在是用公制單位hPa(百帕),風速和雨量雖然和今日一樣使用公制的m/s (每秒公尺)、mm (粍、毫米),但也會附上當時常用的每小時哩和升4等用較通俗的方式讓民眾了解。

 

1911/9/1

 

1911/9/1-2

1911年9月1日臺灣總督府府報刊出暴風報告。

(出自1911年9月1日《臺灣總督府府報》,第三千三百十六號)

 

完整的暴風報告詳報

臺灣總督府府報於9月28日再次刊登詳盡的暴風報告,同時呈現災情最嚴重的南部地區兩個測候所-恆春及臺南的觀測資料,不過恆春的風速紀錄仍不完整,因為26日晚上恆春測候所的風速計被狂風吹毀,風速計毀壞前測到的最大風速是26日晚上7點45分的49.2 m/s(經校正後為34.4m/s),當時測得的氣壓為724.5mmHg(965.0hPa),而之後氣壓仍持續下降,顯示颱風中心仍在靠近或強度仍在增強中,到晚上10點氣壓降到最低的702.9 mmHg(936.3hPa),如此低的氣壓數據打破過往的觀測紀錄,之前的最低紀錄也是由類似路徑的颱風造成,是在1899年8月22日同樣在恆春觀測到的714.6 mmHg(951.8hPa)5。 報告中提到26日晚上風速計被摧毀,而恆春城內房屋無不被破壞,像測候所等較堅固的建築也有多處損壞,推估最大風速至少70m/s以上(經校正後為49m/s),相當於15級風。

 

臺中發生焚風

特別的是此報告對臺中發生的焚風現象也有詳盡的記載,入夜後氣溫本該下降,並於清晨達到最低溫,但臺中在26日半夜溫度不降反升,並在27日的凌晨6點達到33.5度的相對高溫,此時的相對濕度也僅有41%,待10點溫度降回到26度時,相對溼度也回升至87%。這是因為此時颱風位於西南部沿岸,颱風的環流越過中央山脈吹向臺中,但是颱風的暖溼氣流在越過山脈前,即在東側的迎風面降雨,氣流翻越過山脈到達背風面的臺中時已變成乾燥空氣,氣流沿著山脈下沉,空氣因被壓縮而增溫,到達地面時已比原地面氣溫高出許多,形成一股又乾又熱的焚風。依據臺中測候所的報告,當時如同烈日,東南東風像挾帶著火焰般的熱氣使物資皆為乾燥狀態,一直到風向轉為南風,氣溫才終於下降。

 

6-1

 

6-2

 

6-3

 

6-4

 

6-5

1911年9月28日臺灣總督府府報刊出暴風報告。

出自1911年9月28日《臺灣總督府府報》,第三千三百三十五號

 

極端紀錄排行榜

B051號颱風帶來狂風暴雨,當時在各地測候所觀測到不少創下紀錄的觀測資料,而歷經100多年,當時的紀錄至今仍位居排行榜的前幾名。

 

恆春-氣壓低值第1名、風速第3名

先來看看恆春測候所的資料,這個颱風觀測到的最低氣壓在恆春,發生26日晚上,颱風經過恆春附近時氣壓下降相當迅速,下降最快的時間在26日晚上7點開始,當時氣壓728.9mmHg(970.9hPa),10點氣壓降到最低的702.9 mmHg(936.3hPa),在3小時內氣壓下降26 mmHg(34.6hPa);隨後颱風中心通過後,氣壓回升的速度更快,2小時內回升了36.2mmHg(48.2hPa),27日半夜0點氣壓已回升到739.1mmHg(984.5hPa)。26日晚上10點觀測到的最低氣壓702.9 mmHg(936.3hPa),至今仍是恆春氣壓的最低觀測紀錄。

颱風中心通過除了氣壓的急速變化,也反映在風速和風向的觀測紀錄上,由風向的變化看到颱風接近時,恆春吹偏東北風,之後漸轉東風,在颱風通過後轉為偏南風。可惜的是風速計因為被強風吹毀,沒有記錄到最強的風速,風速計毀壞前測到的最大風速是26日晚上7點45分的49.2 m/s(經校正後為34.4m/s),相當於12級風,而依據建築物被破壞的情形,暴風報告中推測最大風速應有15級。對照臺灣目前颱風停班停課的門檻是平均風達7級、陣風達10級,也難怪恆春建物被強風破壞嚴重。

不過,儘管因風速計被吹毀,沒有辦法測量到這個颱風在恆春的最大風速,但是7點45分的49.2 m/s(經校正後為34.4m/s),仍是目前恆春最大平均風速的第3名,僅次於1910年8月29日的39.8 m/s6 和1953年的36.0 m/s。7 

恆春26日、27日連續兩天的日降雨量分別都超過200mm(達豪雨標準),兩天的累積雨量達508.8mm,但和風速相比起來,雨量的紀錄並不特別突出。

 

B051
1911年B051號颱風接近時恆春測候所量測到的氣壓、風速風向及氣溫變化。

 

臺南-風速第1名、日雨量第4名

此颱風在27日清晨於安平短暫登陸,雖然經過臺南的時候颱風強度比在恆春時已大幅減弱,從氣壓來看,臺南觀測到的最低氣壓是27日4點45分的726.8mmHg(968.1hPa),比恆春觀測到的702.9 mmHg(936.3hPa)高了許多,但此時也是臺南觀測到最大平均風速的時刻,平均風速達54.5m/s (經校正後為38.2m/s),相當於13級風,這個紀錄歷經100多年也未被打破,仍是臺南自1897年開始觀測以來最大平均風速的第一名。臺南除了風速大,雨量也很大,而且主要集中於27日,臺南27日的雨量由初報中的382mm後續修正為384.9 mm,此紀錄是臺南觀測至今日累積雨量的第4名。

 

臺中-日雨量第9名

而隨颱風逐漸往西北移動,風雨也往北移動至嘉義、臺中一帶,雖然臺中測候所觀測到最大風速僅10.3 m/s,但8月28日的日累積雨量高達319.6mm,是臺中觀測至今日累積雨量的第9名。

B051號颱風在南部地區締造了多項極端的觀測紀錄,在狂風暴雨下造成南部嚴重的災害,對當時的民生和社會也有巨大的影響。

 

備註

  1. 因1924年之前的風速觀測資料並未考量風力計係數,而依據花蓮測候所事務沿革大正14年(1925年)1月1日紀載:…風力計係數×0.7…,因此在使用1897~1924年文史資料中的風速觀測資料均須乘上係數0.7。
  2. 因1898年B005號颱風造成,此颱風由臺灣東南部海面橫越臺灣南部後再穿越臺灣海峽往中國。
  3. 因1910年B047號颱風造成,此颱風由恆春半島東方海面橫越恆春半島後往西北移動。
  4. 當時雨量以毫米為測量單位,再換算成升,1毫米為日制3厘3毛,1毫米雨量落在1坪面積,折算為1升8合3.2勺;10勺為1合、10合為1升、10升為1斗、10斗為1石。
  5. 因1899年B008號颱風造成,此颱風路徑與B051號颱風相似,由恆春半島附近沿西南部沿岸北上。
  6. 參考註3。
  7. 因1953年第12號颱風RITA造成,此颱風由巴士海峽往西北移動經過恆春外海往南海移動。

 

 

修改日期:2023/02/01

瀏覽人數: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