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1898年西北颱重創臺島:淡水河與濁水溪受衝擊

189884日至8日(戊戌年農曆61721日)影響臺灣的B003號颱風,是日治以來第一個對臺灣產生重大傷亡的颱風。這個「西北颱」雖然颱風中心未登陸,僅從基隆外海行經,但強勁的西北風與西風幾乎與海岸線垂直,所帶來的風雨,造成迎風面海岸海水堆升,積水不易渲洩,加上適逢大潮期間,潮位高漲,引起海水倒灌,造成一北一南兩大河川——淡水河、濁水溪流域災情慘重,全島有近8,000戶的房屋毀於這場颱風、近500人罹難。

 

颱風導致水位上升

颱風導致水位上升,而傾倒在淡水河畔的一艘船。

(出自:《台灣風水被害寫真》,1898年;資料來源:日本宮內廳書陵部圖書寮文庫藏)

 

日治首度重創全臺的颱風   外圍環流成致災關鍵

189884日上午,臺北測候所觀測到臺灣沿海有低氣壓形成,並在下午4點發布海上警報。85日,風力增強,形成結構明顯的颱風,其外圍環流已影響到臺灣,並從東南部外海朝西北,往臺灣逼近。臺灣總督府對此颱風保持高度戒備,同日下午5點便發佈全島海陸警報

 

台北測候所

臺北測候所接連發佈海上及海陸的警報。

((出自:<第一回暴風雨被害報告>(1898年12月01日),〈明治三十一年乙種永久保存第三十四卷〉,《臺灣總督府檔案》。資料來源: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1898年

1898年8月6日,B003號颱風中心掠過臺灣東北部,暴風圈壟罩全臺。

 

86日,北部氣壓急速下降,全臺開始降下大雨,下午2點到晚間9點更是強風不斷,臺北測候所最強風速達每秒22.3公尺(相當於9級風),在4至8日的累積降雨量398毫米,而臺中地區竟高達836.4毫米直至87日上午9點,颱風中心掠過臺灣北部海面,往福建方向移動,風速和雨量才隨之減弱,臺灣總督府才得以解除全島警報。

 

B003

B003颱風於北中南及恆春8月4-8日的累積雨量,臺中的雨量達836.4mm是為最高。

 

B003號颱風中心雖沒有登陸臺灣北部,但由於暴風半徑大,加上外圍環流的強勁雨勢,北部地區吹西北風與西北西風造成迎風面海岸海水堆升,加上適逢月圓後潮位上漲,引起海水倒灌,成為臺灣在日治後第一個造成傷亡慘重的颱風,臺北縣(涵蓋範圍今基隆市、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部分新竹縣)死亡人數達195人;中南部山區也有大量降雨,臺中縣(涵蓋範圍今臺中市、彰化縣、苗栗縣、部分南投縣、雲林縣)更達244人死亡;相對損害較小的臺南縣(含現今部份南投縣、雲林縣、嘉義縣市、臺南市、高雄市、屏東縣等)亦有25人死亡,官方的受災報告中,便出現「臺島五十年來未曾有」的強烈描述,意指日本政府領臺以來遇到最嚴重的風災,也是自歷年紀錄中,截至1898年止的50年間首見。

官方統計

在官方統計的<第一回暴風雨被害報告>中,可見「五十年來未曾有」(粗紅線處)的敘述。

(出自:<第一回暴風雨被害報告>(18981201),〈明治三十一年乙種永久保存第三十四卷〉,

《臺灣總督府檔案》。資料來源: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淡水河水暴漲 大稻埕家毀人亡

當時的臺北縣是行政中心,根據《暴風被害概況》統計,截至8月20日止,大稻埕(今大稻埕一帶)地區死亡人數為臺北縣最高,合計43人、全倒屋舍合計1,278棟。電信系統方面,臺北-新竹間的電信柱有80根傾斜,8月6日晚上6點後,電信不通,淡水河暴漲,導致水底線路被切斷、陸上線路也受到嚴重損害,晚上8點25分,臺北城西閘門水深已達1.8公尺(約180公分)、北閘門水深2.4公尺(約240公分),晚上10點時,西閘門水深已達2.25公尺(約225公尺),水已湧進城內,臺北縣廳前水淹0.6公尺高(約60公分)。

 

台北縣館內

臺北縣館內臺北市街水害地圖(縮尺1:5000)。

(出自:《暴風被害概況》,1898年,臺灣總督府;資料來源:日本宮內廳宮內公文書館)

 

台北縣暴風雨1

 

臺北縣暴風雨被害調查表,可見大稻埕人員死傷、家屋損壞嚴重。

(出自:《暴風被害概況》,1898年,臺灣總督府;資料來源:日本宮內廳宮內公文書館)

   

翌日清晨6點,北門街四町目浸水(今博愛路一帶)、府前街一町目、二町目以外全部浸水,府後街也全面泡在水中(今臺北市中正區黎明里一帶)。而北門外的大稻埕一帶,全部路面都浸泡在水中,被形容猶如江海一般。在大稻埕德記洋行、荷蘭領事館、西洋人會館、淡水河畔的料理餐館等都受水患的破壞,甚至一艘容積達400噸的船隻,也遭水流衝擊擱淺,還有一艘帆船被沖上路面的驚悚畫面。

 

從一樓

從一樓堆積著破碎的磚瓦、木頭,可看見德記洋行遭嚴重毀損。

(出自:《台灣風水被害寫真》,1898年;資料來源:日本宮內廳書陵部圖書寮文庫藏)

 

荷蘭領事館

荷蘭領事館與旁邊的茶葉倉庫,遭受其摧毀。

(出自:《台灣風水被害寫真》,1898年;資料來源:日本宮內廳書陵部圖書寮文庫藏)

 

台北最早洋樓

臺北最早洋樓街大稻埕建昌街(今貴德街北段)一艘容積達400噸的船隻,遭河水暴漲倒灌,被沖上路面擱淺。

(出自:《台灣風水害寫真》,1898年;資料來源:日本宮內廳書陵部圖書寮文庫藏)

 

當時《臺灣日日新報》漢文版分析,由於山區有大量降雨,導致倒樹拔木,隨著河水流入當時的雞籠、淡水二河(今基隆河、淡水河),當兩河交會後,大量的泥水,夾帶著漂流木,自然讓河水的吞吐量面臨臨界點,最終河水漫延至大稻埕、艋舺、臺北城內,釀成嚴重的災情。

在大稻埕,在急流高漲的力量,造成家屋全壞768間、半毀395間,本島人(臺灣人)便有19人死於屋塌;而臺北城內地勢較低處,計有66間全、半毀的家屋,大多是延續清國以土墻及竹編夾泥牆的結構,禁不起風雨而倒塌。因此才在災後重建時,出現街屋改建、道路修築、橋樑對於洪水的承受壓力、標準橋樑的強固度等等討論,這些疑慮一一浮上檯面,乃是當時流失與損壞的橋樑,臺北縣內即有116座、臺南縣8座,臺中縣更高達201座。

 

淡水河畔

淡水河畔清涼館,為當時日本料理店,被B003號颱風襲擊慘狀。

(出自:《台灣風水害寫真》,1898年;資料來源:日本宮內廳書陵部圖書寮文庫藏)

 

台灣房屋構造

臺灣房屋構造與道路橋樑修築的引發各種討論。

(出自:《臺灣日日新報》1898810日,日刊02版)

 

更有民眾投書媒體,呼籲必須整治艋舺地區狹窄的溝渠,若不進行整建,僅是小雨,即可見溝水無法消退,期盼有錢的人出錢、有力的人出力,協助官員執行清淤工作,為未來的風災做好準備。

 

民間投書

民間在報紙上投書,大聲疾呼,大家要正視水溝的淤積。

(出自:《臺灣日日新報》,1898823日,漢文版)

 

濁水溪改道  中下游難逃水情

當地人稱之為「鐵颱1」的B003號颱風,為中部帶來的強降雨,造成濁水溪漫流、改道,讓溪南溪北引發嚴重的水患,當地人以歲次命名,稱「戊戌大水災」,災情主因可歸咎於濁水溪支流──清水溪上游的草嶺潭潰決,原來河道(今西螺溪)回歸舊濁水溪(頭前溪)故道,使舊濁水溪成為濁水溪下游的主流,在不堪負荷之下便釀成災情,但遠在清國以降,濁水溪河道便已有多次改道的案例,因此沿岸居民更以「溪王」之稱,可見其敬畏。

當年的水災,以今日南投濁水、彰化二水、北斗、埤頭、二林、芳苑、福興等地,淪為重災區,尤以北斗最為嚴重,地處舊濁水溪與清水溪夾道,市街淹水超過約60公分,陸地成為漫漫的水面,出現陸上撐船的奇觀;北斗雲林間的電信線路,在漫延約3里的溪水,把1.5里內的電信柱全都沖走。而著名的北斗肉圓,據傳是在戊戌大水災誕生下的產物,由神明降下神諭,告知以蕃薯粉包裹甘藍菜,做為賑災食物,可見風災導致民不聊生。這種因洪水氾濫成災的記憶,轉換為對溪河水的崇拜,今日在濁水溪沿岸的鹿谷瑞田、溪州成功、柑園、大庄、潮洋、張厝、西畔、大成、臺西等村莊都留有拜溪墘或拜堤防的祭祀活動。

 

台中通信

<臺中通信 北斗附近的慘狀>清楚指出北斗的災情,插圖另以大稻埕慘狀,顯現南北的大河流域均為慘重。

(出自:《臺灣日日新報》,1898827日,日刊3)

 

濁水溪重創

濁水溪重創北斗雲林間的電信線路。

出自:《台湾暴風雨被害概況報告》,内務次官ヨリ徳大寺侍従長宛 明治318671898

資料來源:日本宮內廳書陵部宮內公文書館

 

水退後農作物均被紅土覆蓋,河道阻塞,乃是濁水溪發源於海拔約3200公尺的合歡山佐久間鞍部(今武嶺),地質屬於易風化的黑色板岩、粘板岩,加上原來河川的侵蝕,便在上游夾帶大量泥砂,在下游逐漸產生堆砂架高河床的自然現象,因此大雨磅礡,原河道容納不了流量下,往更低處支流宣洩,所以才導致流路改變,通常象徵著洪災的發生。

 

台中通信水災

<臺中通信 臺中水害的大勢>清楚指出河川氾濫外,水退因為泥砂亦為民生所苦。

(出自:《臺灣日日新報》,1898831日,日刊8)

 

歷經這場水災,可說是帶動往後20多年治水事業的開端遠因:臺灣總督府開始規劃濁水溪的「護岸」工事,但遲於1912年才進行施工,乃是在1911年島內各地的河流,先後受創颱風,河岸遭受的破壞,讓這些依傍在河水旁的聚落,受到生命財產的嚴重威脅,促使總督府1912年成立河川調查委員會,展開一系列的調查、工程等,而濁水溪自然被列為重點整治對象,除了護岸外,也做了堤防、防砂等工事,但仍然治標不治本,每逢洪水,濁水溪的鐵橋總不能幸免於難,遭逢多次砂礫掩埋,因此才有「治山」的呼籲,其經歷保安林調查、編訂,以及森林治水調查,特別是1919年為濁水溪上游組成調查隊2提出氣象觀測亦對治水至關重要,當年僅櫻峰、萬大社設有雨量觀測所,會錯失預防的良機,因此建議可於位在山巔的警官駐在所、分遣所,設置氣象觀測所,掌握上游的天氣狀況。

 

濁水溪治水

濁水溪制水工事見取圖

 (出自:〈濁水溪護岸工事書類(元臺中縣)〉,《臺灣總督府公文類類纂》,1898年。資料來源: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9359001)

 

民間投書檢討與募款  婦女放足聲浪再起

這場風水災害發生在日本治臺不久,相關救助法令尚未齊備,過去清朝時期發生天災,民間也自發性發起募款,這次也不例外。《臺灣日日新報》多次刊登募捐廣告,日後每逢重大災害,該報也會呼籲地方士紳捐助,並刊登捐款芳名錄,希望能吸引更多人捐款;民間也會組織活動,舉辦公演等讓更多人能一同助災。隔年1899年,臺灣總督府先於12月2日頒布「臺灣罹災救助基金規則」,同月20日頒布「臺灣罹災救助基金規則施行細則」,於規則第二條明定地方政府必須以不得低於地方稅收百分之五的額度,作為罹災救助基金

 

台灣罹災

「臺灣罹災救助基金規則施行細則」

((出自:府令第一三二號,明治三十二年甲種永久保存第五卷,臺灣總督府檔案,1899年。

資料來源: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文獻檔案查詢系統)

 

救助金規則

「臺灣罹災救助基金規則」

((出自:《臺灣總督府報》,第651-669卷,1899年。資料來源: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文獻檔案)

 

若說這場風水災為臺灣人民生活帶來什麼重大變革,「婦女解放纏足」必在其中之列。原本就主張臺灣婦人不應纏足的臺灣總督府,因許多婦人纏足致使逃難不成而溺斃,或有男性帶著纏足婦人逃難反而死亡或受傷的案例,呼籲倡導「廢疾富強國」,請地方名流推廣解放纏足,並教育宣導放足的方針,促使1920年代「放足運動」的展開。

 

強烈反對

強烈反對纏足的言論。

(資料來源:《臺灣日日新報》,1898810日,漢文版)

 

災後,媒體旋即提供正確防疫防災的觀念,例如淹死的家禽、掉落的果實皆不宜入口;衣物必須清洗曬乾;家屋附近環境可撒石灰;移除道路上的殘枝石塊等 。無疑期盼災後的重建工作先從己身居家做起,杜絕病毒的傳播。

 

水災後

水災後,教育民眾防災防疫、掃除清潔的須知。

((出自:《臺灣日日新報》1898813日,漢文版)

 

小結

1898年的風災,對治臺經驗尚處於新手上路階段的臺灣總督府,措手不及,各種法令規章、現代化建設尚未起步、日文未普及、氣象觀測站也僅設5處……種種未盡之宜,甚至連受災報告都無法即時完備,遑論如何迅速協助民間面對家園破敗的重建復原。

但回歸B003颱風本身極具有威脅,這是俗稱的「西北颱」,此為從臺灣東方海面向西北方進行的颱風,中心通過基隆與彭佳嶼之間海面時,臺灣北部及西部地區多吹西北風,故有「西北颱」此稱。此時,因受地形影響,北部及中部地區雨勢特別大,又因風向幾乎與海岸線垂直,使積水不易渲洩,容易引起海水倒灌,故此種路徑的颱風,災情頗為嚴重。

不過也因為這場風災,啟發政府對房屋建築、河堤建設、治水及治山等防災業務的重視,並延續到民生相關議題,包括官民合作的賑災體系、廢纏足、衛生觀念等建立,皆對臺灣日後的風氣與民俗產生極大的影響。

爾後,臺灣亦經歷數次西北颱的侵襲,如1963年葛樂禮颱風、1985年尼爾森颱風、1997年的溫妮颱風及2004年的艾利颱風等。防範西北颱的經驗都在慘痛經驗中不斷累積,基礎建設或政策亦持續地向前修正,也盼望居民能未雨綢繆,不管是面對何種特徵的颱風,都能謹慎以待。

 

撰稿:楊士葳、鄭盛懋/審閱:曾國棟、陳志昌/編輯:童鈺華

 

註釋

1.鐵颱:出自張素玢教授201544日,大愛人文講堂「時間長河-母親之河濁水溪 滄桑三百年」演講內容,形容這個颱風像鐵一樣往大地重擊,北岸沿岸村落幾乎被摧毀殆盡。

2.張素玢,2014年,《濁水溪三百年:歷史.社會.環境》,新北市:衛城出版:遠足文化發行

 

參考資料

  1. 陳彥傑等,2020年,《歷史極端氣象事件之文史資料跨域研究》,臺北: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委託研究計畫(期末)成果報告
  2. 臺灣總督府,1898年,《台灣風水害寫真》,日本宮內廳書陵部
  3. 臺灣總督府,1898年,《台湾暴風雨被害概況報告》,日本宮內廳宮內文書館
  4. 臺灣總督府,1898年,《暴風被害概況》,1898年,臺灣總督府;資料來源:日本宮內廳宮內公文書館
  5. 臺灣總督府,1898年,〈第一回暴風雨被害報告〉,《明治三十一年乙種永久保存第三十四卷》,收於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臺灣總督府檔案》
  6. 張素玢,2014年,《濁水溪三百年:歷史.社會.環境》,新北市:衛城出版:遠足文化發行
  7. 張素玢,2003年,〈與河爭地 -- 濁水溪河川地的利用與環境變遷〉,「二水鄉古文書與老照片數位建置計畫」
  8. 臺灣總督府,1898年,〈濁水溪護岸工事書類(元臺中縣)〉,《明治三十一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六十四卷土木》,收於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臺灣總督府檔案.舊縣公文類纂》。
  9.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文獻檔案查詢系統
  10. 漢珍知識網日日新報資料庫
  11. 國家文化記憶庫
  12. 2015年4月4日,大愛人文講堂「時間長河-母親之河濁水溪 滄桑三百年」,講者張素玢

 

修改日期:2023/10/24

瀏覽人數: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