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海象資料浮標發展沿革

發展沿革:

民國82年 中央氣象局成立海象測報中心,專責海象測報業務,提供海象資訊。

民國83年 海象測報中心參照歐、美及日本等先進國家的做法,決定採用資料浮標,進行外海海象觀測。

委託成功大學近海水文中心進行作業化海氣象資料浮標系統的研發。

民國84年 國人研製成功的第一套作業化海氣象資料浮標系統,正式佈放臺中港外海。

民國85年 引進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規範,發展海氣象資料品管系統。

民國86年 將臺中資料浮標轉布於新竹新豐,第二套海氣象資料浮標佈放於花蓮七星潭,開始觀測海氣象資料。

民國87年 與交通部觀光局合作,於東北角籠洞遊艇港外海布放第三套海氣象資料浮標。

民國91年 與交通部觀光局合作,於龜山島布放第四套海氣象資料浮標。與交通部觀光局合作,於大鵬灣布放第五套海氣象資料浮標。

 

這張示意圖是海象展示區的環境,展示區展示著海象資料浮標的模型。

這張圖片為海象資料浮標的簡介,說明了浮標的特色、尺寸及觀測項目,圖中也包含了浮標的照片及示意圖。  這張圖片中有碧利斯颱風期間的波高變化圖以及海象資料浮標的發展沿革圖。

上架日期:2019/10/31修改日期:2020/12/14

瀏覽人數: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