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分類:知識
    海嘯

    發生海嘯的原因,海底發生地震時並不一定會引起海嘯,但當淺層地震的規模夠大時,會造成海底地形變動,如海床垂直位移。海溝斜坡崩塌及火山爆發等現象,從而引起海面攪動而成長週期的波浪,統稱為海嘯。 海嘯之傳播 一般載深而寬廣之海洋,其傳播速度約每小時五百至一千公里,浪高也許不超過三十至六十公分,不至引起海面船隻注意。當其接近沿岸時,受到海岸及海底地形之影響,波浪前進速率減小而造成堆積現象使浪高大為增加,造成沿岸地區重大的破壞及生命財產的損失。 中央氣象局如何發布海嘯消息 為防範海嘯侵襲,中央氣象局除密切監視臺灣附近海域之地震活動外,並與位於夏威夷之太平洋海嘯觀測中心連線,若收到海嘯警報

    more
  • 分類:知識
    地震經驗

    地震成因,依其發生之原因可分為構造性地震、火山地震及衝擊性地震,其中以板塊運動所造成的地殼變動為其主要原因;較大的地殼變動常造成地表出現破裂現象,這就是所謂的斷層;至於是斷層引發地震或地震造成斷層目前尚無科學上的定論,但斷層經常是地震釋放能量的地方。

    more
  • 分類:知識
    地震儀

    地震觀測強震儀:強震儀是一種加速型地震儀,其所紀錄到的訊號為地震所造成地盤震動的加速度值,由於震動加速度可以直接反映出當地地盤震動程度,迅速提供救災單位搶救方案重要依據,同時加速度值也是工程界耐震設計規範最為重要的參數之一,因此加速度型地震儀所收錄到的紀錄在地震防災及工程方面應用為一極重要的資料來源。 地震波的種類:當地震發生時,我們會感覺到搖晃與震動,這是由地震波所造成的。地震波依傳播路徑可分為體波與表面波。體波可貫穿地球內部,又分為P波與S波﹔表面波則沿地球表層或地球內部介面傳播,又分為洛夫波和雷利波。震源位置怎樣算出 地震波中的P波和S波,具有行進路徑幾乎相同,速度卻不一

    more
  • 分類:知識
    臺灣地震發生在哪裡

    臺灣的地震發生在哪裡?本互動式模型觀看角度是由地底往上看,可依各按鈕的互動,觀看臺灣地區的歷史地震分布,燈號顯示各個地震發生的位置,每一個燈附有一根不同長短的管子,管子的長短代表該地震的深度,以立體方式知道該地震震央位置在哪裏?深度有多深?以便了解各地區地震的特性。

    more
  • 分類:知識
    構造板塊分布

    板塊構造學說是二十世紀地球科學最重大的成就,有關地球地殼之演化均可由板塊學說加以闡述,要了解目前地球上層的構造及解釋地震發生的原因,可由板塊構造學說來說明;所謂的板塊是指地球地表一百公里範圍的岩石圈,因地球內部熱作用所產生的對流,給了板塊移動的動力,且方向、快慢並不一致,導致受它們帶動的板塊運動也不一致,使得鄰近的板塊間產生互相分離、互相擠壓或互相側擦等現象,因板塊不斷地在移動因此也不斷地在累積及釋放能量,地震便周而復始的不斷發生於板塊之交接處,全世界地震發生位置可勾勒出各板塊的形貌,而全球主要是由七大板塊以及一些小板塊構成,這些板塊包含有海洋板塊與大陸板塊。

    more
  • 分類:知識
    地震帶

    世界地震帶主要有三個,分別為環太平洋地震帶、歐亞地震帶以及中洋脊地震帶,這些地震帶與全球性的板塊構造及其演化有密切的關係,大體而言這些地震帶大都發生在板塊邊緣,依據統計世界上約有80%的淺層地震、90%的中層地震和幾乎所有的深層地震是發生在環太平洋地震帶上,此帶可說是地殼變動最活躍的地方。

    more
  • 分類:知識
    地震成因

    構造板塊分布,全世界大致可分為七大板塊,分別為:非洲板塊、北美洲板塊、南美洲板塊、歐亞板塊、印澳板塊、太平洋板塊,及南極板塊。這七大板塊可再加以細分為較小的獨立板塊,如菲律賓板塊、納茲卡板塊等。 地震成因:地震可分為自然地震與人工地震(例如:核爆)。一般所稱的地震為自然地震,依其發生的原因又可分為:1.構造性地震;2.火山地震;3.衝擊性地震(例如隕石撞擊)。其中又以板塊運動所造成的地殼變動(構造性地震)為主。由於地球內有一種推動岩層的應力,當應力大於岩層所能承受的強度時,岩層會發生錯動,而這種錯動會突然釋放巨大的能量,當他到達地表時,引起大地的震盪,這就是地震。

    more
  • 分類:知識
    火山

    火山是地殼深處的岩漿湧上地面所造成的山峰。根據火山噴發的類型(無論是猛烈的還是寧靜的),以及噴發時所噴出物質的類型,可以將火山分類。火山噴發時,會噴出熔岩,火山彈,火山渣,火山灰,熾熱的氣體和蒸氣。噴出的物質與任何其他岩石相比較都是別具特性的。

    more

資料筆數:12頁數:1/2